English

漫谈大学生素质培养

1999-01-06 来源:光明日报 贞昌崇 我有话说

四月中旬,应东北财经大学学生处邀请,我在大学生《周末论坛》上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:“就基本素质而论,我国的大学生要好于某些发达国家”。

这一印象最初得自于在欧洲留学时。那时也是学生,与当地大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,我发现这些国家的大学生大多很天真,对许多事情都不甚了解。后来,与其他留学欧洲的国人谈及这一问题,看法基本相同。但老实地说,我对这一看法一直持审慎态度。

后来,这一印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期间又进一步得到强化。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很多中国人执教。这些中国人的经历大多是:在国内读本科或研究生,毕业后有过短期教书的经历;后来赴国外较有名气的大学读博士学位,又先后在发达国家教书。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教过中国学生,也教过外国学生,接触的面广,比较也更直接一些。所以,他们的观点与我相似,是很能说明问题的。

“那我们后来差在哪?”论题结束后一个学生问。

我先是茫然,继而是懊悔,再接下来便是汗颜了。懊悔者,是我观察到了一种现象,浅尝则止,未做更深层的思考便抛将出去,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家的脚。汗颜者,是一块块优质“矿石”,在我们的“炉”里锻造了四年,炼出的“钢”竟不如次优“矿石”的成色好。这不分明是说我们的“炉”有问题,是指证我们误人子弟吗?我愧为人师。

我们到底差在哪?打那以后,这个问题便经常萦绕在我的脑际。

作为一个政治大国、经济大国、文化大国及文明古国,虽然有些科学我们居于世界前沿水平的,但从总体上看,与发达国家比还是有差距的。原来搞的是计划经济,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都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的。改革开放以后,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但学科及其内容的调整、建设与完善,却有如“百年树人”一样,决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一蹴而就的。而如今最简捷的办法是把现成的市场经济理论拿将过来,生吞活剥之后,不论消化与否,都依葫芦画瓢般地传授给学生,知识的“含金量”当然要大打折扣。所以,就知识的“武装”程度而言,我们的学生在起跑线上是输人一筹的。

其次,是我们教师以及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制度,过分偏重于知识以及知识的传授,而忽略了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等能力的培养。知识就是力量,是人力资本的结晶,况且,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传播知识的,因而,知识以及知识的传授是重要的。但知识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。比如:知识是对现实的抽象与总结,有脱离现实的一面,学习知识与运用和创造知识是两码事;知识是间接获取的,印象不深,与亲身经历所获取的知识很有出入;知识只是静态地反映和概括历史,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老化的特点;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未来所用的知识不可能完全吻合;知识是相对真理,其间可能存在着谬误与偏见;等等。如果我们在传播知识的同时,还能晓人以学习知识、获取知识、尤其是创造知识的方法,则知识的某些局限性便能克服。

再次,我们的大学校园是一个避风的港湾,学生大都一考定终身,在西方国家,由于敞门入场,获得大学教育的入门证并不难。但获得出门证就难多了:学校实行淘汰制,竞争十分激列。通常的情形是,年级越低淘汰率越高,只有升到大学三年级以上时才稍稍稳定。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。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是按这样的方式来运作,来维系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均衡。

当然,我们的教育制度也有竞争,而且非常漫长,竟长达十二年。从内外取向看,我国学子的竞争主要是争入门券,而西人的竞争主要是争出门券。从知识维度结构看,我国学子的竞争主要是在基本知识方面,而西人的竞争主要是在专业方面。如果我们把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过程比作百米赛程的话,我国的学子是前75米持续发力,后25米则松松垮垮,而西人则是前75米松松垮垮,后25米突然发力。

此外,我们的考试制度从小学到大学都以死记硬背为主,是一种扼杀创新的应试制度,教学方式老化,仍以填鸭式为主,等等,也都是我们与西人学生逐步形成差距的原因。(作者单位: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